陳莉雯,1968年生,女性,戶籍臺灣,在臺期間多年研習推廣帶領身心靈活動及成長課程, 2001年至大陸工作, 在陸向唐登華教授、劉華清教授、樊富岷教授、格桑澤仁教授、呂承諭教授等學習相關心理學專業(yè),2007年取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照,美國SAPA國際催眠認證治療師證照,2008年取得美國NBPES【點擊詳細】
你是不是很怕在別人面前出丑,你是不是周圍有人笑都覺得是在笑自己,你是不是特別在乎別人的眼光,關心別人是怎么看你的。如果你有這種心態(tài),那我接下來講的可以超級有效的幫助到你,請你一定要看到最后。 第一個方法叫最差情況。我們人的大腦都是有一
現(xiàn)在,無論是生活中尋找伴侶和朋友,還是事業(yè)中,尋找合作伙伴合作的本質,如果只是能力互補,理想一致,脾氣相投,都很難真正獲得成功。比如說能力互補,你還需要價值觀的一致。比如說理想一致,你還需要每天去對表同頻,不積累抱怨才能夠抵達理想。比如說脾
心智的創(chuàng)造和實際的創(chuàng)造,這是七個習慣中的第二個習慣,以終為始的兩次創(chuàng)造的含義。什么是以終為始,顧名思義就是把什么作為開始的起點呢?對,就是終點。也就是說在做事之前要先想清楚,你要的結果是什么,以終為始需要經過兩次創(chuàng)造。首先是心智的創(chuàng)造是在腦
我覺得怎么樣拯救自己呢?只有旅行才可以拯救自己,要問我有沒有社交困倦期,絕對有。我覺得在城市生活里面很容易發(fā)生這樣的事情。無論是在現(xiàn)實的生活當中,還是在網絡的賬號里面。因為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。一城市里面你只可以和人玩,第二個,你只可以跟手機
人生是一場修行,每個人都是行者。 前兩天,我一個朋友突然想出去
我們的憤怒常常源于我們自己的脆弱,當然他更多的是源于我們的欲望。我有一個來訪者,我們倆共同發(fā)現(xiàn)了他有一個心理機制,就是他習慣用憤怒去表達自己的欲望。我們發(fā)現(xiàn)這些欲望有一種僥幸心理,也就是說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多或者少付出或者不付出得到更多。當你
長壽從心理學角度講,有沒有什么好方法,找了敬老院的兩組老人一組住在高層,一組住在低層。專家?guī)韼资杌ú?,跟第一層老人說每人分兩盆兒貼名字,做標簽兒,每天澆水施肥。如果有一盆兒花草死了,你負責任。于是每個第一層老人都領養(yǎng)一盆兒或兩盆花草。接
你獲得智慧最大的障礙包括焦慮、抑郁癥、強迫癥等等,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都是源自于你的大腦,或者說你的思維不斷的在給你講故事,并且逼著你聽,然后強迫你進行思考。你一旦控制不了你自己,讓大佬做了你的主人,那你一定會陷入焦慮、痛苦和抑郁之中,無